怀化市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贵州省
行业分类
同城头条  >   >  会同县沿革区划:(四)朗溪县治考(全文转载)
会同县沿革区划:(四)朗溪县治考(全文转载)
2025年02月10日 14:04   浏览:57   来源:掌心会同

原载于内部刊物《会同风情》2014第2期,作者系会同县史志研究室原主任,如有错误或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便修改和删除。

                      朗溪县治考

                        张英洪

  据《会同县志》(1994年版)记载:唐贞观八年(634),“分龙标县地置朗溪县。是为本境置县之始,隶巫州,后隶叙州。”但关于朗溪县治的具体地点,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据有关资料记载,朗溪县治所在地共有黎平朗溪之侧、洪江市黔城镇朗溪之侧、洪江市(原黔阳县)东木铎地、洪江市托口镇三里村诸葛城、会同县朗江镇东城等五种说法,真正的朗溪县治究竟在哪里?笔者试考证如下:

  一、关于朗溪县治五说的考证
  贵州黎平朗溪之侧从现有资料看,源自于《湖南通志·沿革,志载:“朗溪故城在贵州黎平朗溪之侧。”但此说难以成立。朗溪县域今虽无考,但大致范围还是可以确定的据《侗族简史》记载:唐初的龙标县域包括今芷江、黔阳、会同、靖县、锦屏、天柱、黎平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通道的东北部等地区。”又据《黔阳县志》(1991年版)载:“贞观八年(634),分设朗溪县,龙标县仅保留今黔阳及怀化大部。”除去后属潭阳县的芷江等地,则朗溪县的大致县域范围可以确定,包括今天的洪江区、会同县、绥宁县、靖县、锦屏、天柱、黎平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通道县的东北部等地区。在如此辽阔的县域范围内,黎平显然地处西南一隅,距州治远在三百里以上,距朗溪腹地也相去甚远,要将县治设于黎平,从区域位置的角度来看,没有充分的理由。另据《黎平府志·山水》记载:“朗溪……源出石流山……又经湖耳司,注入新化江。”对照今黎平、锦屏地图,此朗溪发源于今锦屏县石刘山(即石流山,又名石榴山),石流山即古称湖耳山,向西北流入锦屏县境内清水江支流亮江,不过是清水江的一条二级支流,经新化江、清水江与沅水相通,最多只能行一叶扁舟,又多险滩急流,根本承担不了县治通衢之重任。从陆路来看,其间崇山峻岭,山高路远,交通尤为不便,没有做县治的理由。从政治角度看,当时正是贞观之治时期,《旧唐书·本纪第三》记载,贞观四年(630),全国“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至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齐粮焉。”虽然有些夸张,但社会安定的基本事实还是存在的,并不需要为保境安民而镇守边远。且据《黎平县志》载:“唐代,黎平为龙标县治地,时称五脑寨,始兴土司。并无设县治之说。《黎平府志》亦无此类记载。因此,朗溪县治设黎平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
    黔阳县(今洪江市)托口镇三里村《会同县志》(1994版)、《会同旧志汇编》、《湖南省志·地理志》均有记载。《会同县志》编者将朗江东城说和黔阳托口说一并收录,但主张朗江东城说。而几乎是同一批编者编著点校的《会同旧志汇编》编者注中,却又重点强调了黔阳托口一说,同时将贵州黎平说、朗江东城说收录存疑。对朗溪县治黔阳托口说,两书所本皆《嘉庆一统志》的记载。《湖南省志·地理志》亦称:“朗溪故城,《嘉庆一统志》载,在黔阳县西南40里卧龙岩,相传为诸葛亮驻兵处,光绪《湖南通志·黔阳古城考》从之。”《黔阳县志》亦载:“贞观八年(634)分置朗溪县,属巫州,县治在今托口。”说来似乎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但这里有个悖于常理的问题,那就是托口历来属龙标县地,且托口距龙标县治所在地(也是巫州治所)的黔城仅四十里便当时析地置县时,一并归入朗溪县域,对于地域广袤的朗溪县来说,也只是偏于一隅,与黎平、通道等朗溪县南部和西南部重镇相去300余里,对整个朗溪县来说,即不便于治理,也不符合自古以来县治设置的习惯。据《会同县志》“会同县历代沿革表”记载,五代时“县境为少数民族首领占据,朗溪县实废。”换句话说,五代以前朗溪县是实施了有效治理的。朗溪设县历史长达400余年,其中唐朝统治的270余年历史,这段时期内应该是实施了有效治理的。即是有效治理,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不可能设在边界线附近的,至少是不会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设在边界附近,尤其不会长期设在非本县境的托口。而应该是深入县境腹地、交通便利的某个地方,以便于教化万民。

  黔阳县(今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县乡土志》称:“朗溪,城内自察院坡由奎光阁出濠达江,县因以名。今湮。”据此记载,朗溪县治就是今天的洪江市黔城镇。这条朗溪有多大,不得而知。果真如此,龙标县治也就成了朗溪县治,黔城即是巫州州治、也是龙标县治,同时还是朗溪县治。一地属两县,三治合一城,这在一个并不动荡的时代,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无论那条所谓的朗溪是否存在,对一条没有发生特别地质变化和人为改道就自然湮灭,又没有其它特别之处的小溪来说,一条与之相比可称得上是巨无霸的沅江就躺在县城旁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也不可能放弃一条大河而拿连溪都算不上的小水沟和一座县城相提并论,更不可能以此来指示县城的方位。以此命名一个县则更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黔阳县(今洪江市)东木铎地。《湖南通志·建置》载:“旧志云:朗溪故城在黔阳县东,本木铎地。”这块木铎地在黔阳县东,不知究竟位于黔阳县东何处?查今天的地图,黔阳(今洪江市)境内并无叫木铎或木铎地的地方,倒是新晃县有个木铎溪村。《黔阳县志》也并无木铎或木铎地的记载。况且,黔阳县东自古以来,并没有叫朗溪的溪流,疑为误记。事实上,《会同县志》(1994年版)沿革中已经明确记载:“唐贞观八年(634)……分龙标县地设朗溪县,是为本境置县之始。”所谓置县之始,必须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就县域范围来讲,目前的县域范围是置县时的中心区域,或者目前的县域范围包括了置县时的全部或大部分区域;二是就县治来讲,置县时的县治在目前县域范围内,若置县时的县治在目前的县域范围之外,则根本谈不上本境置县之始。而朗溪县治若在上述四个地方的任何一处,就不存在朗溪为本境置县之始的说法。

  会同县朗江东城其实明确支持朗江东城为县治的只有《会同县志》1994年版),《会同县旧志汇编》将其作为一说收录,其余文献资料其实都没有确指东城,所谓的东城说只是后人的推理而已。据《会同县志》1994年版)载:“唐贞观八年(634),划龙标县地置朗溪县,县城建在‘朗溪之侧’即今会同县朗江乡渠水东岸的东城村,距今会同县城30公里。村内现存一段宽约2米,长约30米的旧城残垣,一条宽约15—20米,长约220米的护城河遗址。”但这样的依据很难让人信服。1986年,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在东城进行了考古发掘,但除了上述的城墙和护城河之外,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东西,无法证明其曾经作为县城而存在,也没有证据证明此遗址建于何时。朗溪县自贞观八年建县,到后梁马殷移朗溪县治于靖州,至少经过了270多年,若东城确是朗溪县治,那么在其遗址上进行的考古发掘不可能没有任何反映唐代的文化遗迹。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从来就没有哪个王朝在东城建过县治,但东城很有可能曾经是拱卫县城,防止蛮夷侵犯县境腹地的军事要塞,如同洪江市托口镇诸葛城一样。同一年,怀化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诸葛城考古发现旧城遗址,城高2米,宽约6米,长300余米,全长约700余米,结论是:“疑此城是宋王朝抑裁蛮夷驻兵处。”这个结论也应该同样适合于朗江东城。

  二、朗溪县治在今会同县林城镇的依据

  1、朗溪县治在今会同县境内。据《湖南省志·地理志》中唐朗溪县湖南部分与今怀化地区县市对照表载,洪江市(今洪江区)、靖州县、通道县均注为朗溪县地,独会同县注为朗溪县。说明会同为朗溪县核心区域,也就是朗溪县治所在地。《会同县志》(1994年版)载:“分龙标县地设朗溪县,是为本境置县之始。”即为本境置县之始,最关键的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志就是县治设于本境。

  2、朗溪县治在朗江之上。明洪武《靖州志·会同县沿革》载:“按本县地名狗皮平。建筑昔在狼江之上,为狼江寨。后移于三江。清光绪《会同县志》载:“原朗江寨城址在朗江上,寻移三江置三江县,属靖州,旋改会同县。移治今所。”《湖南通志》载:“会同,唐属黔中道,始置朗溪县,城址在朗江上。”其中均提到朗溪县治在朗(狼)江(之)上。但在这里,朗江究竟是指的具体地名还是指的某一条河流?笔者以为,是指的一条河流。无论明清还是现在,说某县城建在某个地方,并无必要再加一个“(之)上”之类表示方位的词。只有表达具有流向(比如河流)或者高度(比如山脉、山峰)的地理位置时加此类表示方位的词。从语法结构来说,所谓的“朗江上”、“狼江之上”,这里应该是指河流之上,即上游。《舆地志》记述更为明确:“朗溪县……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因以为名”。本人据此查阅了相关史志书籍,均未发现五代以前关于朗(或狼)江作为地名的记载。至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狼江寨(不同于洪武《靖州志》称朗溪县治的狼江寨)后,会同县境内始有作为地名的朗江。由此可以推断上述关于朗溪县置的记述都是以河流为参照物的。所谓的朗溪、朗江均是指的河流。这条河流即是今渠水河会同县境内段,光绪《会同县志·疆域·水》载:“会,水自远来者曰渠江……北汇朗水、沅水、芷水至洪江为往黔大河。”又载:“清溪  在县东,发源金龙山,西流过平涧、楼罗、木臻至清溪铺与洒溪合。绕县之东北折而入于朗江。”由此可见,渠水入会同后至少自会同河汇入口以下亦称朗江。所谓朗江之上,也就是渠水河会同段的上游。(关于朗江、朗溪、朗水,相关史志资料记载颇为混乱,相互矛盾,甚至同一本志书内相互矛盾的说法不少,另文考证)。

  3、林城镇南门街、东门街一带即古朗溪县治。其实,明洪武《靖州志》说的非常明白:“本县地名狗皮平。建筑昔在狼江之上,为狼江寨。后移于三江。宋崇宁二年(1103)改三江为会同,复移于旧址,三里筑土为小城,即今治所也。”从上下文来看,意思是说,本县治所在地名叫狗皮平,县城从前筑在狼(朗)江边上,叫狼江寨。后来移驻三江。宋崇宁二年改三江县为会同县,又迁回原县治所在地,筑土建了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县城,就是今天县治所在地了。而洪武年间的县治,正是今天的县城所在地林城镇。县治设于此是非常恰当的选择,其一,此处居朗溪腹地,向南逆渠水而上可达靖州、通道,向西顺朗江而下可直达州治,至托口逆清水江而上可直达天柱、锦平、黎平等地;其二,此处距龙标县治,也是巫州州治刚好百里,符合古时县治设置习惯;其三,唐代对五溪地区实行“羁糜政策”,朗溪县新置,县治设于此,即符合一般要求,又不至于去州治甚远,便于有效控制和管理土著官员。

  如此说来,会同县城到现在就不是900年的历史,而是1390年的历史。


头条号
掌心会同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