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县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贵州省
行业分类
同城头条  >   >  会同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会同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2025年01月19日 22:03   浏览:125   来源:掌心会同

    会同县蓑衣塘水轮泵电站于2002年12月资产重组更名为怀化市蓑衣塘水轮泵电站有限公司。该电站位于会同县连山乡漩水村境内,沅水一级支流渠水中游,距县城4公里,209国道1.5公里。为径流式电站,正常蓄水位268.00米,库容230万立方米,是一座集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电站工程于1966年9月动工,1969年12月投产发电,1977年整个工程完工。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容扩建,从最初的总装机1780千瓦扩展至现在总装机5960千瓦。泵站灌溉面积1万余亩,每年灌溉的水量达250万立方米。


    1965年,会同县委为解决连山公社火神坡一带1万余亩经常干旱的稻田和全县电力短缺的问题,决定修建1座集水轮泵和发电机组综合利用工程。电站坝址最初准备放在渡头,但经技术人员实地调查和测量后发现,现址处的漩水滩头至滩尾有自然落差达2.5米,河中间的沙洲将河道分成左右两道,因左河道在枯水季节经常断流,村民摆渡过河后常从左边河道步行回家。而右边常流水的河道狭窄,水流很急,在右边筑坝的坝长只有40米,坝高4米,筑坝断流后现址可取水头达7米之多。故技术人员建议在现址筑坝建水轮泵电站。


    1966年,水轮泵电站设计方案经县委研究讨论后,取消在渡头筑坝,同意在蓑衣塘水轮泵电站现址建坝,并立即向省、地区汇报,争取支持。随即成立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孙金贵任指挥长,县农行行长和县水电局长任副指挥长。后湖南省水电厅(湘永电农字(66)第150号)和黔阳专署(署水勘字(66)第178号)批复,同意修建会同县蓑衣塘水轮泵电站。该工程位于连山公社漩水大队的渠水左岸,大坝控制流域面积5320平方公里,最大引用流量43.8秒立方米。最初设计水头7.5米、安装100型水轮泵2台、130型水轮机3台。整个工程初步预算需资金145.7万元,县委采取的筹资方案一是采伐县属国有林出售;二是号召各单位投资投劳;三是争取上级资金。


    1966年9月26日,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工程指挥部进驻漩水大队,办公场所设在漩水大队曾家的仓库楼上,办公桌椅是从县农行搬来的,住宿是在漩水大队老队长的火炕上打起连铺。大坝的修建使用劳力3000余人,主要抽调的劳力来自城郊(后改为攀龙桥)、洒溪、堡子、坪村、连山、岩头等公社,其中一些下放青年也参与了建设。各公社应上劳力人数由县里统一分配,各公社按照劳力分配人数自主调配。规定每人每天自带大米1斤,各公社再补助伙食费0.1元,由劳力所在大队计工分。由于条件相对优厚,劳力上工集中。11月,“文革”波及工程建设,所有劳力白天坚持上工、晚上则开会或“批斗”。期间,因无钱购买建设材料,指挥部向县里已掌权的“头头”们要钱要物时被不予理睬,工程差点陷入停顿。后经向省林业厅、省水电厅、省交通厅汇报后得到拨款60余万元,才使工程得以继续,拨款到位后并向参加的劳力增发0.1元/天伙食费和半斤大米。


    时值全省、乃至全国都在兴修水利和发展电力,水轮泵和水轮发电机组十分短缺。指挥部当时决定采用湖南省农机研究所尚在研究开发未定型的100型水轮泵,该水轮泵设计水头为5米,扬程60米,但该水轮泵还处于试验阶段,要等到试验成功以后还不知要等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果断决定在机组未到位之前,先上土建工程。由于水泥供应相当困难,修筑主坝采用水泥砌坪、三合土填心;附坝采用块石干砌。当时施工条件非常简陋,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由于水流湍急,在采用人工围水合拢时,百多斤的岩石丢下去都无济于事,马上就被水冲移位,且放在河中用木材做的井架一不小心就会被水冲走。在那雪花飘舞,河水刺骨的寒冬季节,为了按时完成阻水工程,都是党员带头跳入水中轮翻上阵,才把河水堵住。至1967年4月,建成长220米主坝1座,总长451米的副坝3座,1500米长引水渠1条。并完成筏道工程和船闸部分工程。


    1967年5月至1969年10月,建成1幢387平方米厂房,完成船闸主体工程。间,第一台24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1969年12月,第一台65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船闸、机坑及坝突出水面后,急需安装水轮泵和水轮发电机组。其时,长沙水泵厂还只是完成了100型水轮泵外壳的浇铸,其它部件尚未动工,甚至个别部件的设计都还没有敲定。加上130型水轮发电机组也还没有着落,致使整个工程建设处于被动。工程指挥部安排在长沙的工作人员巧合的看到了有外省调配给湖南的180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计划文件,于是千方百计争取到了这一台180型水轮发电机组。因为原设计是使用3台130型水轮发电机组,为了尽快使水轮泵电站发挥效益,在湖南省水电设计院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将使用3台130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变更为使用2台180型水轮发电机组。且定制的2台100型水轮泵也按照原计划提前完工。当水轮泵和水轮发电机组有了着落后,又发现进入蓑衣塘的公路太陡,运输车辆无法进入,必须对公路降坡改造。省农机研究所对100型水轮泵还未经“破坏”性试验,在工程指挥部的极力要求下,省农机研究所同时将2台水轮泵拉到会同蓑衣塘试验,一举获得成功,把河水抽到了70多米高的连山渠道上。打破当时火神坡及周边“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在群众中流传的“火神坡,火神坡,男人三十无老婆,早晨吃喝喝(稀饭),中午吹牛角(红薯),晚上又是现家伙。”打油诗成为过去。当180型水轮发电机组到手以后,当其配套设备均为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如果等到国家统一分配,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经过商讨,只好暂时采用长沙火力发电厂淘汰下来的一台德国生产的变压器。与此同时,指挥部派出几批人去全国各地采购其它配件。1969年12月18日,经过多方努力,第一台180型装机量65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负荷试验圆满成功,同时为省三00电厂提供基建用电。


    1971年,安装第二台100型水轮泵;1975年8月,第二台180型65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1977年,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工程全部竣工,共计安装100型水轮泵2台,180型水轮机2台,配带240千瓦和650千瓦发电机各2台,总装机容量1780千瓦。整个工程共计建有渠道68公里,隧洞6个、长727米,渡槽12座、长876.7米,倒虹吸管2条、长211米,钢筋混凝土提水管1条、长126米,厂房一幢计387平方米,主、副坝共4座、长671米,引水渠1500米。共完成土石方4.305万立方米,用工137.66万个。工程总造价332.96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0.71万元,县、社自筹92.26万元。灌溉农田1.02万亩。


    蓑衣塘水轮泵电站差点将不复存在。1984年,县委、县政府筹备修建朗江水电站时初步选址打算在大桥筑坝,后被省水电厅、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否决,原因是在大桥建坝,蓑衣塘水轮泵站会被淹没,得不偿失,而且坝址距会同大桥太近,溢洪时影响大桥安全。后经多方考证才选址在朗江渡口处筑坝建朗江水电站。




资料来源于《会同县志》《会同县地方志丛书》《往事忆谭》等相关史料,如有错误或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便修改和删除。


头条号
掌心会同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