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数字便民信息网!
同城头条  >  旅游  >  [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撩开小市的盖头巾,让她玉立在三湘
[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撩开小市的盖头巾,让她玉立在三湘
2023年01月20日 17:41   浏览:528   来源:神农原始部落(王建华)


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撩开小市的盖头巾,让她玉立在三湘

小市村是会同县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地处会同县东北部、巫水河东岸,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19个村民小组,1900人,是附近有名的“大团寨”,誉美“千户侗寨”。



古老的痕迹

村子背靠大垴山,一脉玉溪环村流过,注入巫水。明代建筑灵王庙、清道光年间所建的文峰阁和清嘉庆年间所建的谭氏家祠、蓝氏祠堂以及古寨门……,散落在这方山水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处遗迹,无不散发出了古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小市村为山地地貌。村寨坐落在一山脉末端,坐南朝北。民居依山而建,呈扇形展开。全村以蓝氏祠堂为中心,建成四个自然村落,分别为小市、翁坳、洞脚、洞帐,以“四纵五横”的街道贯穿自然寨团。寨团建有明清时期的“四庵、八庙、九凉亭”。虽然古迹大部分已经被毁坏,但细细察看,仍可在原址上探寻到古老的痕迹

村中古树依依,四周山林茂密,可谓山清水秀小市村寨坐落在雪峰山余脉的大山里,依山傍水,配古树古塔、青山绿水和四季变化的稻田,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小市村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文物景点有六处。

我们来到村西郊,见到的是谭氏先祠,即谭氏家祠。此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38年,复修于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建筑面积447㎡,为封闭式砖木结构,内有戏楼、天井、内厅、厨房。戏楼有舞台、化妆室、卧室,舞台两个前柱上各有一个花格狮子作为撑墩,戏楼顶部有避雷针及精美有雕刻双龙抢宝。内厅内神台是怀化市唯一保存下来的比较完美的一座神台。神台前柱上有一对双龙抱柱,内厅两旁墙壁上有清代字画,厅前柱子上有《时迁盗匣》等精致雕刻。还有清嘉庆皇帝敇封谭氏先祖五品州官谭宽茂老大人的“皇路叨登”御匾,这是一件最珍贵的文物,被小市谭姓引为荣耀的物品,现存放在屋梁上,至今保存完好。


村落的文化遗产

再往西郊600米处,有园坳文峰塔,即文峰阁。此塔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复建于清道光25年。文峰塔为楼阁式六角形七层砖塔,高15.47米,底边长2.83米,顶围约12米。塔分内外双层,同形同高,相距0.5米,有数处衔接相连,以固塔身。内塔中一木通柱支撑,木柱围径4尺余,底层东向辟有拱门,在“文革”期间被封堵。

在村东200米处的啸天狮子堆,建有三净灵王庙。灵王庙创建于明正统五年,建筑面积80㎡,占地面积238㎡。庙前空坪有千年古树陪衬,庙内菩萨已毁于“文革”,四面围墙及内部木质构件尚存。

村西郊一公里处“玉峰山”上,可见到沙螺庵寺遗迹,此寺又名廻龙寺、白云寺,创建于明正德六年。寺庙于1955年被特大洪水冲毁,至今遗址尚存。原寺建筑面积2000㎡,占地面积2184㎡,号称湘西南第二大寺庙,规模仅次于洪江区嵩云山大兴禅寺。对于此寺,《谭氏族谱》有载:“肇自元贞二年丙申发,有蜀僧智真者在此开山辟土,结为茅庵;曾不食者七日。赏自朗吟曰:‘豈爱白云頭上盖,惟坐廻龙土一团。’故此庵先名白云,后云廻龙,又名沙螺庵。至康熙丙寅年,降恩表封“玉峰山”。当蜀僧坐卧之时,居人无几,不能剏建,延自永乐二年甲申岁,我祖汉高始大为开创;至弘治五年壬子岁,经始处弘治十五年略备;至正德六年辛未岁而落成矣。凡殿宇聖像钟鼓焕然一新,其门首大坵系我祖光圆、光友、光慧、光福、光荣、光晓、光智兄弟七人开垦;至於各处田山,除自僧置之外,大率尽属余姓五公后裔所施;其中所施之多寡祥於庵册。其田之亩数,载於县志,兹不备载,玉峰山之始未如此。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季春月谷旦。”谭氏族谱对沙螺庵寺布局也进行了描绘:前殿关圣殿,正中为关公站立神像,左边立关平,右边立持大刀之周仓。两边柱上联曰:“身生蒲州,坐居冀州,威镇荆州,家散徐州,巍巍乎流芳三国;兄为玄德,弟为冀德,智擒庞德,恩释孟德,荡荡乎亘古一人。”后为韦陀殿。再后为天井,其中间有一株桃树,年年开红花;左边有一株金莲树,年年开黄花;右边有一株铁树,年年开黑花。正殿大雄宝殿,如来佛祖在正中神台上打座,头顶大鹏金翅鸟,两旁站立十八罗汉、二十八星宿、三十六诸天。后殿供奉观音菩萨,左为迦蓝菩萨,右为九子太婆,金童玉女贴近观音菩萨立于两旁。

沙螺庵寺背后左侧有禅师塔,又名石岩塔。塔旁葬一个外国传教士,年代不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偏远大山里竟然葬有外国传教士。当时情况不甚明了,尚有碑文可见蛛丝马迹:“阿閦国中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宇鹏禅师之坟。”这个谜团,值得历史文化、文物工作者来研究、解开,广大历史、文物爱好者也可来探寻、解读。

三眼桥更是小市村建筑桥梁的奇迹。用青石砌成三拱石桥,位于村西2里之处横跨玉溪,乃本地交通要塞。十三个年头才鸠工。全长70米,宽3米5,横跨三拱,拱高约7米。桥亭有22间为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只以质地结实的杉木凿榫衔接,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不可摧;桥面铺板,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中间有斗顶,两边是护栏与长櫈板相结合,供来往人们纳凉休息,观光避风遮雨。公元1955年6月,天降瓢泼大雨三天三夜,玉溪山洪暴发,亘古未见,水漫三眼桥顶而被冲毁,名倾百里的三眼桥与前辈的心血付诸流水,现仅剩三眼桥遗址。

天岩洞是小市村的自然风景区,位于村东5里。从洞脚沿溪而上是峡谷地带,两岸悬崖陡峭,怪石嵯峨,千姿百态,在古树的荫蔽之下显得幽静,从下往上看,水流急湍而瀑布连连,既是乱石穿空而又光怪离奇,有的像石锅有的像石灶,无奇不有,其水流既有银河倾泄之势,也有飞花漱玉之优姿,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烟雨迷蒙,显现出道道彩虹,绚丽多姿。瀑布倾泄的水声宛若春累,隔坡可闻其声,清潭之处鱼游虾戏,悠然自得。悬崖上偶尔也有奇花曼丽,散发出阵阵幽香,参天古树枝繁叶茂,鸟雀欢歌,引人入賸。

小市村不但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厚。小市人从古至今,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戏、爱看戏。在明初洪武年间,谭氏先祖就有一个木偶戏班。到了清嘉庆十七年为庆谭氏先祠落成,小市谭姓汉戏班和蓝姓阳戏班合为一班,取名“双合堂”,在谭氏先祠唱了七天七夜的贺戏。民国18年,《双合堂》改名《箱子会》;新中国成立后,《箱子会》改名俱乐部,“文革”期间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82年,改为“小市剧团”。据谭氏族谱记载,小市村只有谭、蓝二姓,他们混杂而居,以邻为善,团结互助,世代友好。

小市至今还保留着崇尚武术的传统,相传300多年前,一少林僧人云游到此,并在村前山头创建沙螺庵,习武诵经,闲暇之余,教村民习武防身,武术从此在小市流传,至今仍有传承。民国初期,遍及全村的习武之风,曾为抗击土匪,保卫团寨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匪每次袭扰,都被村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阵势吓倒,次次败战而退。那些土匪打不过小市人,抢不到东西,在半夜三更,趁团丁不注意,把寨子烧得精光。现有清光绪25年修订的谭、蓝两姓老族谱,是他们的祖辈冒着生命危险,从当年的大火中抢救出来的。以前,不少人家的房子都是雕龙画凤的窨字屋,特别漂亮,可惜就是在民国3年和民国7年被土匪放火烧了。


小市谭、蓝两姓宗祠及族谱里,深深镌刻着“礼义廉耻仁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小市人又一代代让这些传统美德流传下来,成为支撑小市古村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如今的良好村风民俗。

炒大块肉,吃整匹菜,喜欢拣鸡头、鸭头敬客,倒大碗米酒盛情招待宾客,开怀豪饮,其乐融融,不醉不散生活习俗 ,让外来的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擅种包谷、小米、高粮、红薯杂粮。其等庄稼有被野兽危害遭塌,三五成群经常带狗围山打猎,以保护庄稼,或补充肉食。他们技术好,关卡熟、枪法准,一旦猎获,除头、皮归射中者外,肉则“见者有份”。不管大人小孩绝对平均分配,体现公平、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的亲密关系。有本民族的方言,无文字。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每年腊月二十五都还“小年”。以犬图腾,敬奉“祖先”,凡在先民活动过的地方,至今还有遗迹及故事流传。村后那一棵有着近千年的古樟树,就是他们固定作为敬奉“祖先”之处,每到腊月二十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打好糍粑,准备好各种供品汇集到这里祭祀“祖先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很信鬼好巫,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或祭天地,或祭祖先,或赎魂“捉精”,或酬傩、还愿,总是虔诚叩拜,择期或定期举行。认为神灵享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歌,其中以情歌最丰富,最普遍。

近年来,小市村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游人漫步村中,街道整洁,屋舍错落,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与其他成熟的旅游古村相比,小市村目前并没有过多地去刻意打造和专业包装,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正是这份原生态的古朴和未加雕饰的淡定,成就了这个几百年来的千户侗寨的独特气质。值得大家拥游和关注。

(本报通讯员:王建华)



头条号
神农原始部落(王建华)
介绍
中华文明传承了五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传奇人物,为我们后世之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涉农部落(王建华)带你了解神农文化~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