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在农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风险高的行业。可会同县就有这么一位农民就不信这个“邪”,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传统的养殖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他叫沈卫平,现年50岁,中等个子,挺直的身板,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眼望去,给人以正直真诚、精明强干的深刻印象。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巴马香猪养殖大户,也是远近闻名致富能手。
沈卫平与很多养猪专业户的一个相同的背景,在没养猪前,基本上都是远离家乡打工就业,不同的是他在浙江嘉兴海宁十多年,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厂,因自己的修理技术、服务质量给生意带来红红火火。可他还是觉得在外面飘着也不是个事,就盘算着回家乡发展,即可照顾到家中老小,于是在2015年10月,收拾好行李,带着储蓄400万元回到会同县沙溪家乡发展。
回到家乡后,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做啥好,考察了很多项目之后,就锁定了目标——养巴马香猪,建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
巴马香猪来源于广西长寿乡巴马的当地土猪,传说是系野猪驯化而成,巴马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猪”或“两头乌”。这可不是一般的猪。它是“猪界的精灵”,萌翻天下的宠物猪亲朋。在可以吃的肉食动物里,它绝对称得上的顶流。而其营养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猪,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1.8%,高于普通猪31.1%—70%;脂肪低,仅占普通猪的18.86%—28.10%。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肌肉鲜红,味美甘香,胜似山珍野味,已畅销国内外,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烹调时不需要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
沈卫平把养殖香猪作为自己的事业后。说干就干,选择场地、精心设计,并通过环保等有关部门评估,在玩洞村那岔湾租用200多亩山地,建立4栋共6000多个平方米的猪舍,到广西长寿之乡巴马购进68头巴马香猪母猪,就这么风风火火的开始了养猪生崖。经过自繁自养,2017年母猪已达170头,年出栏香猪3000多头,存栏保持1800多头。养猪场位于沙溪玩洞村西南方向,乡村公路直达猪场门口,交通便利,运输方便。他一切都是从零做起,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终于取得了成功,现有固定资产已超580多万元,每年产值700多万,利润180多万元。
2015年猪价跌到低谷,许多养猪专业户都在亏本,甚有关掉猪场的,同村的人都笑话他,别人都开始考虑退出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反过来这时候砸钱跑去养猪?沈卫平对我们说:“脚已经踏进来了,不干也得干,既然干了那就得干好”,沈卫平有着这份坚毅实干的精神,经营几年下来,才有今天的变化。
通过7年来的养猪实践,沈卫平摸索出一套绿色科学养猪的方法和实用技术,正是因为他对养猪行业的苦心钻研实践,让人们看到了养猪产业的新希望,使当地人们对于养猪这一行业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改变。
养猪场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建立了饲料库,召气池,引水工程,生活区,现代化的消毒设备,冬季猪舍取暖设施、自动饮水机、饲料混合机、运输车、电子磅,开拓青饲料苜蓿基地30亩。沈卫平还带动和扶持了一批养猪户,为他们铺路搭桥,共同致富。
新冠疫情结束后,沈卫平又有了新的目标,想通过招商引资及政府进一步支持,扩大养殖规模,香猪存栏保持3000头,年出栏5000余头。
由于初期不懂养殖技术,特别是母猪预产期缺乏经验,差点把辛辛苦苦投资赔了进去。可沈卫平不服气,不气馁,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把猪仔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观察其生长发育规律。正是靠着这一股钻劲,凭着这一股韧劲,带着这一颗专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猪各个环节越做越好,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下一步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打下坚实基础。
沈卫平为了当好“猪官”,他刻苦钻研牲猪防病与医治技术,当好“猪医生”。
2018年是全国养猪户记忆深刻的一年,但沈卫平养的3000头生猪,个个健康体壮、皮毛光亮,不受“非州猪"疫病影响,被当地传村民为美谈和神话。
沈卫平在养猪过程中,他追求猪舍、饲料、环境、疾病控制的和谐统一,每天坚持穿无菌服进出猪舍,更要求工作人员在饲养猪时穿无菌服。至于饲料,沈卫平只用自家地里种的玉米、红苕、青饲料及酿酒酒糟,豆腐渣等经过发酵,把绿色环保的养殖理念落到实处。
我观察每头猪的走路姿势、精神状态,我看猪的眼睛,猪也看我。通过这样的交流,我能立刻判断出每头猪是否生病了。他每天要到猪舍里“巡察”几次。”在采访时,沈卫平对我们说的。
当我们问及沈卫平为何如此有经验时,他说,要把香猪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自己一定要懂得精通牲猪防疫、治病、配种。在办猪场开始,他就买了巜本草纲目》、《兽医手册》、巜猪病与防治》、《牲畜病理学、》等有关书藉,虚心向有经验的兽医学习,拜他们为师。
2016年春的一天,沈卫平到广西临桂拉罗汉果药渣猪饲料时,听傍人说临桂有一个蛮厉害的老兽医,霎时心里就蒙生了拜他为师的决心。中国传统的徒弟拜师学艺的道路是漫长和艰苦的。按老规矩,“学艺三年,帮师一年”当然自己的时间不允许。沈卫平为求得老兽医的传授,提着礼蓝,说明来意,上门拜师。在学习期间,刘卫平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一天忙碌后,还听命于师母,去做些无头无尾的家务活,这样以来深得老兽医的器重,获益匪浅,沈卫平很快学到了老兽医传授的秘方。从识别草本,到饮片、丸、散、膏、丹的碾、打、炮、铡、检等加工,还是一般疾病的辨证论治,他都基本掌握,为日后进一步学医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猪场的大防小治都能得心应手。
“猪在发烧时,如果它很饿,千万不要多喂食,生病的猪一定要减少进食。”沈卫平善于研究与思考,多年来积累了一套为猪防病治病的经验告诉我们。针对生病严重的猪沈卫平从不用喂西药、更无需打针,结合实践经验,沈卫平创造性地采用从老兽医那里学习的治疗秘方结合治疗,效果很好。沈卫平还对我们说:“当养猪场一群猪同时生病,出现屁股发青,眼神灰暗的症状,很可能是喂食了发霉的玉米而中毒了;当猪的皮肤出现了充血症状,说明它很缺水,病情已经很严重,这个时候喂药和打针都没有用,只能采用自己的中草药才能医治好……”
沈卫平不仅能为自家的猪场“保驾护航”,还用一颗爱心帮助周边养猪户,许多养猪户闻名前来请教防治经验。他说:“我自己是党的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也应当为乡亲们作些实实在在的事,希望我的这些养猪经验对更多的村民有所帮助。”
有一次,邻村一名养猪户林某家中的18头猪全部患病倒地,奄奄一息。林某夫妻俩哭泣着前来求助于沈卫平,沈卫平很快就对症下药地为他家医好了这18头猪,他还不厌其烦地教给了夫妻俩预防猪生病的方法。
沈卫平先后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养殖诊治服务三十多次,为群众讲解养殖技术问题上百次。
为了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他时常整宿的待在猪场里和猪“同吃同睡”,厚厚的几本养猪日记,正是他7年来刻苦钻研养猪技术的真实写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多年对猪生长习性的观察和分析,对猪舍和产床的改造,借鉴变形猪舍和变形产床,对提高生猪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他赞不绝口。
沈卫平虽然不是村里的领导干部,但是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善良, 严格要求自己,用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向支持、关心过他的村民回报。村里的大事小事,只要是关系全局,切合实际,促进发展的,他都带头支持。村民有困难的,他却二话没说,除了物资救济慷慨解囊,更重的引领他们如何劳动致富。在自己范围内的路面硬化时,他也总是顾及到村民方不方便,从设计施工的测量,规划时宁愿自己“吃亏"。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装着的是别人。
沈卫平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 “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活动放养区、仔猪保温房,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擅用传统与现代,经验与科学饲养。
沈卫平还告诉我们,他养的巴马香猪很有灵气。每当他走近猪舍,它们都活泼地与主人打着招呼,等待他来喂食。这些可爱的香猪,为沈卫平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梦想和曙光。现在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脚踏实地加油干,把自己猪场搞好,养更多的生态巴马香猪,赚更多的钱,让家里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
有着艰苦创业经历的沈卫平,每天都在认真观察和思考如何来提高保持香猪本质,坚持不用催长剂,不喂快生饲料,因只吃五谷杂粮、玉米红薯等长大,又在山区放养,更属于整天跑着玩的猪。从出生到出栏10个月以上,都是在运动中走完它绚烂的猪生,更能够使地地道道巴马香猪多出栏,保证了猪肉品质,肉质鲜美,在广州、深圳、长沙、重庆、怀化等城市已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老顾客,赢得了市场,有时供不应求。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沈卫平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现今沈卫平成了名副其实的香猪养殖大户,被评怀化市牲猪养殖示范户,更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很多村民都争先恐后的向他询问关于养猪的相关经验。
沈卫平也不断总结养猪经验。他认为猪场里所有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猪舍、饲料、环境、营养、疾病控制要达到和谐统一,符合猪的生长、生理、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提高饲养员的饲养水平、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通过他的解释,养猪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科技含量、文明程度都很高的行业。
“干事业要有恒心、信心、更要决心。”这是沈卫平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弹。多年的养猪收获使他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他是一名成功者,靠自己的汗水、更靠自己的智慧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他的成功也赢得了村民的尊重。沈卫平的养猪之路证明: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干一行爱一行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沈卫平的养猪事业明天会更好。
广告分界线